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制片人盛振华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 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我是从
10套的《探索发现》调到《社会与法制》频道的,调到这个栏目实际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我是学电影,但是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我是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回归所学的
专业领域。我来了以后其实也遭遇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栏目剧到底属于什么?虽然现在业界还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在收视率、排行榜可能算我们有幸,我们是跟电视剧在一个排行榜上。
创办《普法栏目剧》全年综合排名在晚间电视剧排名当中一直在前十,今年一直稳定在前七之前。可能也是“被迫”,因为他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所以跟电视剧排在一起。
我与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中国检察出版社音像分社曾合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检察题材的剧,叫《雪莲》。当初我们把她设定为微电影。我们是全国第一个播出微电影的传统媒体平台。依据传统媒体平台对微电影作出的全新的
定义,就是
45分钟到
50分钟的时长,不超过两部,不超过
90分钟的时长。但《雪莲》实际是一个具有标准长度的电视电影,纯剧情应该是
75分钟左右。
《雪莲》播出后,收视排名比较靠前,有些电视剧很多的同行说,你们应该靠前,因为你们一直在播《普法栏目剧》。我说那是因为你没看,其实《普法栏目剧》涉案涉法全年不到
30%,更多的是这种《雪莲》这种电视电影,
涉法涉案的元素仅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换言之,涉法涉案的情节并非本剧的目的,而仅仅是塑造人物的手段。
比较可喜的是《雪莲》分为上下集,两集平均收视率为
0.5%,在一部主流电影当中能够达到这样的收视还是相当欣慰的。
我一直在探索的一个方向,就是这种优秀人物如何去塑造?如何让百姓信服?如何具有传播效果?
《雪莲》实际上从流程商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定制剧,其实是人物片,是上面交办的人物片,也是定制剧,剧本写了七稿,写的我们都担心我们的编剧能不能受得了?因为我们的编剧都是半成熟编剧,因为价格低也请不了成熟
编剧,当然成熟编剧也有毛病,我们也不惯着。但是,我们的编剧的确很辛苦,专程上了一趟西藏体验生活。为什么它能成功,接地气是很重要的原因,能够还原人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说真实性,而不说真实,因为,真实性离
你这个人物无限近,市场给你的回报就是无限好。
我们现在的发展的就两个方向,当然我们自己定义的“微电影”,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微电影,不超过
90分钟,不超过一部电影电视长度。还有“迷你剧”,这个不是我们独创,是我们从美剧和英剧引进过来,包括操作流程,包括
制作,这个“迷你剧”不超过
16集。
创作《雪莲》的过程中,我们仅仅在剧本流程上就有三稿,还不是每一稿都能通过,每一稿来两遍就是八次,三遍就是
12次,超过
12次过不了这个项目就要毙掉了。加之我们编审人力资源也有限,不能老陪着一个项目玩下去。
但是
12次要把制片人、编剧、导演拴住,所有人力都要集中在第一环节。
第二是我们的制作态度,《雪莲》定胶投拍摄,这是全国第一个。我们现在推出了一系列的我们的技术标准,小型化的数字高清设备。我们没有钱请不起主演,但是我们把剧本的创作,艺术的表现放在第一和第二位,我们把主
演阵容放在第三位。如果说我们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把排序小小的变化了一下。
虽然说主演不强调一二三线,请不起,但是我们要求它是实力派,他是演技派,其实大家看《雪莲》对女一号印象很深的,她原本很漂亮的,上戏毕业,长得也很白,但她为了这个剧,特意把自己晒黑了,而且还增肥,让外形
更接近主人公。
这部戏之所以反响很好,也得益于女主角本身表演的到位和很强的敬业精神,这也是这部剧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现在慢慢地开始转变,变成了主创主演的试播平台,好的题材的实验室,主创实验室,主演实验室。
一部好的剧,未来投放市场效果怎么样?现在有很多一线一流的制作公司在跟我们合作,就是为了测试他们的一线剧、大剧未来的收视市场,把他们做的样片级的东西投放到我们那个平台,这也是我们平台现在未来发展的驱动
之一。
(以上发言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