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家玲
主持人(中国检察出版社副社长赵志刚)让我为这次研讨会作个点评,这个任务很难胜任,我只是想讲一下我参加这个会议的感受。
我觉得,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有高检领导部门,有中国艺委会、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领导和代表,他们从宏观上给我们讲了当前整个电视剧创作方面的现状以及电视剧创作当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方面对我们具体
搞电视剧创作的人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我们整个电视剧的生态环境,我们电视剧的发展状况,明确我们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很有启发,也很有帮助。
另外,一些检察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人员,也在会上谈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交流了一些情况,对于检察题材电视剧当中一些特点也作了自己的阐述。这种交流,这种创作感受,对我们今后电视剧的创作也非常有帮助。
所以,我感觉参加这个会自己很受教育,很受启发。
检察题材电视剧我有幸比较早的接触了一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跟高检还是有缘分的。大概十几年以前,当时有一个电视剧因为题材非常重大,而且牵涉的面又很敏感,就是无锡市
30亿非法集资的案件,那个老太婆(指犯
罪嫌疑人邓斌)最后还牵涉到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所以这个题材很重到也很敏感。当时的环境下写这个题材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当时的编剧是长影的一个编剧,他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写成剧本以后也是改了很多遍,最后在
拍摄前高检又提出
50多处修改意见,编剧懵了,最后就让我来帮忙修改。所以那个电视剧,基本是边修改边拍摄,我修改的时候只能是补漏,就是说哪有问题我就尽量把它补上,尽量别出政策方面的毛病,别出大的问题,这部
剧的导演也是很有名的导演李文奇(音),导演过很多好的电视剧,可惜投资方面后来出了问题,这个电视剧到了后期制作阶段没钱了,后来导演自己垫钱,李文奇(音)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当时很多有名的演员都参与这个剧
的拍摄了。江苏省检察院也很重视,给予大力支持。但最后在运作层面一塌糊涂,只是在一些地方台播出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影响,我觉得很可惜。
由于当年接触了这部电视剧,我感觉到高检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还是很重视的,那个剧本当时检察院的很多领导也都看了,而且提的意见也很好,并非空洞的官方用语,都非常具体,非常全面,所以我感觉到,高检应该能抓出很
多好的电视剧来。
《守望正义》电视剧的总制片人是理灵,她本身是检察官,转型做电视剧还是第一次,包括创意、立项、筹措资金和检察机关的支持等,都是她来运作,当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她做得很不容易。因为编剧郑月也是我们传媒大学
的年轻老师,跟我都比较熟悉,所以剧本的整个运作过程我也比较熟悉,她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总是听听我的意见。很可惜,今天他们两位编剧都没法来,一个是我们系的文艺系主任,她要参加研究生答辩,学校没法离开;另外
一位也是有新的任务,下基层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去了,所以今天来不了。
从《守望正义》电视剧整个创作状态来讲,我觉得两位编剧非常负责任。两个编剧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花费了大心思,投入了大精力,从最初的人物设想开始,画出人物关系表,然后她(他)们深入到检察院,熟悉检察官的生
活,搜集了许多素材,很多典型的案例,然后进行了综合戏剧化的处理,应该讲,她(他)们下了很大工夫,而且我觉得,他们两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有思想深度,有理性思考,在剧本创作中加入了她(他)们的思想,
不是那种仅仅靠感性的热情去投入创作。因此,这个剧本在思想和理念上就显得更为深刻。
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跟理灵沟通,做了很充分的功课,后来一遍一遍修改稿子,我看过几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觉得,最后定稿的作品,确确实实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是我看过的剧本
中比较喜欢的一部。刚才,对《守望正义》剧本的评价,李准先生也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我很赞同。
接下来,我想从检察题材影视剧创作方面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检察题材要突破几个难点,这几个难点突破了,你的剧就有可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第一,不要把这个电视剧写成一个单纯的行业剧。我看莫言在
2002年发言中说,检察题材就是一个行业剧,这个提法可能有一点问题。在我们圈里的评价上,行业具在某种程度是一个贬义词,就是说你就是介绍你的行业
特点。工业就是工业,农业就是农业,就是顺着那个行业走就是了,所以行业剧往往就是一个行业,它的受众面往往是这个行业的人可以看一看,但是广大观众往往就难以接受了。所以,如果把这种检察题材电视剧单纯写成一
个行业剧就远远不够了,一定要突破这个行业性。不错,你要写这个行业,写这个行业的人,但是又要跳出这个行业,像李准老师讲的,他一定要有职业特点,但又要让观众看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常
接触到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多的要看到他们人格的魅力,人性的美,这是一个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工作程序。行业剧就是一个工作程序,就是检察官的工作情况,你只是这样来写,那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政策法律等方面尺度的拿捏。检察题材可能会涉及敏感题材,你在表现过程中肯定要有一些尺度,到什么尺度?要根据当前我党我国当前的方针和政策。但是后来我跟编剧交流时谈到,你写的过程中不要老考虑这
个,你考虑太多就会给自己“画圈
”,我对两位编剧说,这方面你就靠高检,高检领导审查的时候一定会关注这些问题,你就不要老想,但这个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怎么写得更圆
满,更合适,这个尺度拿捏的更准确?另一个就是要抓住当前的一些热点。比如我们反腐,反腐是老百姓的愿望,这个题材可能会受到欢迎,但这中间毕竟有一些难度,可能观众的希望和领导的想法有时候会有一点差距。但反
腐题材本身应该是受欢迎的。
第三,避免写成单纯的情节剧。因为检察题材都会这个写到案例,情节的推进的主线基本是以案例、破案这么一个路数来写,但是你千万不要陷入到破案剧里,不要单纯写案例了,单纯写案例就变成情节剧了。其实更重要
的是,我们要塑造几个人物形象,案例和情节要为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服务,一定要让人物丰富起来。这就是说要立起几个正面、反面人物,而且能够站得住脚,这个戏(指《守望正义》)在这方面确实有所突破。刚才李准先
生说到了。(李准插话: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不能用来推定性格的发展,情节必须服务人物性格刻划)。现在确实很多电视剧存在这个问题。
另外,我觉得,将来导演后期制作上要千万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戏里有很多看似“闲笔”,跟破案没关系,比如领着孩子到操场啦,喝茶,下棋什么的,乍一看好像跟破案关系不大,但是这些“闲笔”恰恰是丰富了人物的内心
活动,让人物活灵活现的,是个真实的人。美国的电影,还有前苏联的一些电影,都比较注意为人物的个性设置很多“闲笔”,看着似乎跟这个事也没关系,像电影《列宁
1918》写的是革命这个主题,但是其中又有一些老百姓的
生活,妻子在丈夫面前哭,说牛奶没有了,面包也没有了,这跟革命有什么关系?没关系,但是这些“闲笔
’细节,个性细节的表现
,可以使人物有血有肉。每个人都不是单线条,单方面,单层次的,而是很丰满的,他们同样有喜怒
哀乐。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他们也同样面临,这样才会使这个人物活起来,立起来。
就我的视野范围来看,有两个角色将会成为我们中国电视剧中很有亮点的两个人物,非常有独特光辉闪烁的人物,一个是夏青,一个是丁一凡。因为这两个人物在别的电视剧电影中我还没见过类似的,也就是当代社会中一对高
智商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而且他们原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最后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还有一个就是人物的对话,两位编剧在人物对话中加了很多双关意义,不是就事论事的,不是直白的,这些方面要求演员要把握好,演员把握好,会让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我希望在目前的拍摄和后期剪辑中,不要因为时间不够了,把这些看上去有些“闲笔”的地方剪掉,那就太可惜了。我觉得,宁肯压缩过程,也不能损失掉这种生动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人的这些东西,千万千万注意把它保留
好,这样人物的形象将会非常丰满。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就是要强化电视剧的实感和质感。悬疑剧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跟着情节走,缺乏生活的质感,让观众看了以后老觉得隔一层,不如看家庭剧和日常生活剧那样很亲切。这个一定要注意!生活质感和实感
的东西一定要强化。尽管行业我们做的不一样,但是人物、人性跟我可能有相通的东西,这样观众看了以后就会感同身受,就会喜欢这个剧。我了解,这个剧快拍完了,后期制作中,千万不要把一些生动的细节去掉,不然就是
干巴巴的情节了,这个一定要注意。
总之,我认为,我们检察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要突破以上这些难点就会走向成功。《守望正义》这部戏,在这几个方面都是有所突破的。所以,如果拍摄好、制作好,会是一个优秀的电视剧,它会以特有的光彩闪烁在我们的屏
幕中!
我就讲这么多。多谢。
(以上发言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