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文友的聚会,这是一次文学的庆典,这是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六十五周岁生日的沉甸
甸厚礼!
我们历时四十天的“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征文活动,得益于江山文学网的支持和广大巢友
的踊跃参与,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
社团共征集作品223篇。其中,在新雀之巢社团发表193篇,获社团推荐155篇,加精71篇;
在榕树下·雀之巢发表30篇,加荐5篇。有40名作者获各类奖项。
2014年9月27日,“新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征文揭晓颁奖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了。
我们现将会议情况在这里进行转播,愿与巢友们和江山网兄弟社团一同分享我们共同的喜悦!
时间:2014年9月27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浏阳河酒店
特邀嘉宾:
评委主席马季老师(中国作协网络研究专家、中国作家网副主编、一级作家);
江山文学网CEO赵兴华(江山文学网创始人、江山悦宝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鲁智将军(中国最高军事研究学府);
白石亮大校(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军中云鹤(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教授);
田晓津夫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社团参加人员:社长独上月楼、主编老树老树、副主编落霞与天使齐飞、论坛版副徐蓉儿、
资深编辑曲新同、编辑柴英、王希萍,以及从营口、河北、天津赶来的邵魁老师、苏庸平教
授、作家石佛。
会议主要议程:
1、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
2、全体合影留念;
3、新雀之巢文学社团评论团团长资深编缉邵魁作“八一”主题有奖征文活动综述;
4、评委马季老师宣布征文评选结果并讲话;
5、由江山文学网董事长赵兴华先生向到会获奖者颁奖;
(1)特别文学奖:鲁智将军(证书、奖金和《绽放的军花》);
(2)二等奖:柴英(证书、奖金和《绽放的军花》);
(3)三等奖:军中云鹤(证书、奖金和《绽放的军花》);
(4)优秀奖:白石亮大校(《绽放的军花》《落英缤纷之亲密阅读》巢杯);
(5)
优秀奖:邵魁先生
《绽放的军花》
《落英缤纷之亲密阅读》
巢杯);
(6)特别文学奖:八路老妈妈云中马(遗作)《一天一夜 生离死别》(由其子其媳
田晓津夫妇代领)
6、宣读未到会获奖作者罗际明、徐海平的贺信以及社团副主编大慰的贺诗;
7、展示雀之巢编辑野鹤闲云和编辑苏庸平墨宝;
8、白石亮大校致获奖感言 ;
9、苏庸平教授致编辑感言;
10、江山文学网董事长赵兴华先生致辞;
11、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社长独上月楼女士作总结发言。
【本次活动经费全部由北京海剑理灵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倾情赞助】
一、主持人老树老树致开场辞:
秋色正是九月好,高朋满座聚一堂。
在举国欢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五周年华诞之际,今天,浏阳河酒店华灯璀璨,熠熠生辉,我们在这里举行了“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有奖征文揭晓颁奖座谈会。
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征文获奖者,向所有为这次投入和付出辛勤劳动的作者、编辑和评委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地感谢!
今天到会的嘉宾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鲁智将军,特别文学奖《第二位穿绿呢军装的人》获得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白石亮大校,优秀奖《这张珍宝岛作战立功喜报哟》获得者;
本次征文评委会主席,中国作家网副主编,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马季老师;
本次征文主任评委,江山悦宝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兴华先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李林教授,三等奖《“一三九我的青春之歌》获得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田晓津夫妇,特别文学奖《一天一夜 生离死别》(遗作)获奖者,八路军老妈妈“云中马”(杨克)的亲属。
(掌声响起)
二、85岁的鲁智将军在秘书的搀扶下步入会场。
此次八一征文大赛,鲁智将军的征文《拔出柳庄子据点》打响了征文的第一枪。
独上月楼在评论中激动地写道,将军开篇,预示着我们这次的八一征文必定会是不同寻常的大气场,大能量!将军自幼当兵,想必文化课也是在部队上的,从整个文章的风格看,的确如主编所言,质朴直白,但却把一场战斗中值得放大的细节写得很生动,如发现三个日本兵,“其中一个戴着日本军帽,帽檐下压着一副眼镜,两道发蓝的光射向我。我举起了枪托,吓唬他。”这句描述很有现场感。还有,“这时月亮探出了头。几十个伪军都举着双手。借着月光......”大战之际,还有这种对天色的有趣描写,一下就把“娃娃兵”的可爱和乐观精神表现出来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生下来就在和平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战争年代子弟兵是怎样生活和战斗的,鲁智将军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阿明说,首篇八一征文就如此厚重和精彩,让我们在老将军和好文章面前无限崇敬!
考虑到将军的身体状况,我们临时调整了会议议程,先给将军颁发了特别文学奖。
三、接下来,请新雀之巢评论团团长资深编辑邵魁做八一征文活动综述。
邵魁:综述本来是由总顾问黑人阿明完成的,他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综述的大纲和主要内容都是他策划的。但因为他突患眼疾,医生不允许他长时间在电脑上写字,故他请我来写。古人云,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我是他表哥,临危受命,责无旁贷。(掌声响起)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雀之巢》八一征文综述
一、回顾“雀之巢杯”八一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胜利收官!
这次征文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7月20日24时至8月31日24时止,为征集作品阶段;第二阶段是从9月1日至9月15日止,为评选阶段。
整个征文过程中,巢内巢外的朋友们积极投稿,辛苦编辑,精心评论,认真评选,都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于朋友们的竭力付出,使得我们的这次活动非常圆满,非常成功!这次征文活动,是我们巢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征集作品最多,作品内容最丰富,作品质量最高的一次活动。这里,大赛组委会向热心的作者们,辛苦的编辑们,辛劳的评委们致敬!感谢大家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的无私奉献!这次活动有力地证实了一个真理——人心齐,泰山移!
这次征文一共征集作品223篇,其中江山网【八一征文】共193篇,加精71篇;榕树下共30篇,加荐5篇。社团推荐155篇,共加精76篇。
应征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反映的地域看,有写北大荒的,如柴英的《北大荒农场的女炊事兵》和刘济生的《军营的雪》有写南疆生活的,如:漂泊的心的《芭蕉坪的竹笛声》和天山鹰的《老兵、老连长……》。有写西藏生活的,如:安炫晨的《无悔青春驻边疆》和金锁的《敬礼!进军西藏的英雄女兵》。有写辽西深山的,如:老树老树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在哪里》等等。不知道老树心里装着多少动人的兵娃子的故事,但可以看出军旅生涯让他的生命更加厚重,让他的性格更加刚毅正直。
从描写人物来讲,有写军中女人的,如:竹林子的《战争让女人走来》和霍飞鸿的《三姑是军嫂》。有写大学生的。如:慕容凌云的《军中绿花》和庐陵竹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有怀念父辈的,如:黑人阿明的《慰父》和红叶孤独的《寄往天堂的信》。有写新旧军营对比的。如:柴英的《父亲的军营我的军营》和唐雄的《八里河东山,那所叫“帐篷”的小学》。有写军旅生活内幕的。如老树老树的《“被相亲”的照片》和小帆布《军旅纪实》。甚至还有写军犬的。如:老战士贝贝的《无言的战友》。
从反映战役来讲,有写中越战争的。如:越战老兵的《有血性的中国军人》和唐雄的《永远的老山,永远的麻栗坡》。有写南疆战争的。如:缘分的季节的《亲历战场的女兵》。有写十年内战的,如:垦荒者的《别样情怀》。有写中日战争的,如:独上月楼的《红色军团”八一东北行漫记》。有写抗美援朝战争。如:王明忠的《尘封在心底的照片》战友,果然是可以过命的关系,在生死的抉择上,朴月姬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了战友,除了战友一层关系外,或者还有一种朦胧的爱。有写解放西藏的。如:金锁的《敬礼!进军西藏的英雄女兵》。还有写援老抗美的。如:军中云鹤的《“一三九”,我的青春之歌》。有写珍宝岛战斗的。如:白石亮的《这张珍宝岛作战立功喜报哟》。
鲁智将军的《拔除柳庄子据点》是我们这次征文活动的开篇之作。独上月楼激动地说:将军开篇,预示着我们这次的八一征文必定会是不同寻常的大气场,大能量!将军自幼当兵,想必文化课也是在部队上的,从整个文章的风格看,的确如主编所言,质朴直白,但却把一场战斗中值得放大的细节写得很生动,如发现三个日本兵,“其中一个戴着日本军帽,帽檐下压着一副眼镜,两道发蓝的光射向我。我举起了枪托,吓唬他。”这句描述很有现场感。还有,“这时月亮探出了头。几十个伪军都举着双手。借着月光......”大战之际,还有这种对天色的有趣描写,一下就把“娃娃兵”的可爱和乐观精神表现出来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生下来就在和平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战争年代子弟兵是怎样生活和战斗的,鲁智将军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阿明说,首篇八一征文就如此厚重和精彩,让我们在老将军和好文章面前无限崇敬,
二、点评这次征文共有40篇作品获奖。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题材统一,都是以军旅生活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我们的军队的伟大,反映我们军人的坚强。有过军旅生涯的不同时代的官兵,以切身的经历,切身的体会,现身说法,给读者展示了现代军人的精神风貌;没有军旅生涯的作者,则或书写自己熟悉的军人故事,或书写自己对军旅生活的向往等。同时,这些作品的材料都是真切翔实的。让我们真真实实地了解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军人,了解了他们的艰苦生活,了解了他们的丰富的情感,了解了他们的优秀品格,了解了他们的崇高精神。纵观这些作品,就是一幅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军人百绘图”。
我们在这里权且用编者和读者的评论来挂一漏万地欣赏这壮丽的画卷吧。
唐雄的《永远的老山,永远的麻栗坡》,老树编后说,一气读完了作者的这篇文章,尽管有一万多字,但仍不觉其长。沐浴战火的老山和麻栗坡,给了作者一生的、磨灭不去的印痕。完全可以想像出,在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做为幸存者,重返故地的心情----那些弹药箱、电话、钢盔、步话机、小八一电台、煤油炉;那些“八里河东山战场原址”、“坪寨战场原址”碑;那些安葬了959名烈士的墓碑......哪一样东西让人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口吻,讲述了二十多年后重返故地的所闻所见,用掌握的大量的史料和事实,给人们提供了足够大的信息阅读窗口,显示了作者的文字水平。阿明读后说,这是我看到最完整最生动记录越战中的老山战地、战事及战友的一篇文章,让人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感动乃至冲动。那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啊,我们的确不应该轻易忘记,因此,作者的“重返”意义非常,即便是那“将军林”也一定要记住那“223级台阶”,一将成名,一国成功,都不应该忘记那密密麻麻的白色墓碑上的冰冷的名字。如今老山,已不完全,让人费解,让人遗憾。
清微之风的《血色黎明》写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老树编后说,对此,许多人已经淡出记忆,尽管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后人多有评价,但不容忽视的是,牺性在战场上的都是以万、十万计的中国军人。最让我动情的是,当民政部门(先抛去他们的千辛万苦),找到了火旺时,火旺说:“俺是幸运的,还能活到现在,赶上了好时候。俺的那些好战友,鲁排长,二嘎子,老蔫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寒冷的土地上。”是的,做为一个活着的人,不去计较生活的贫困,而是念念不忘死去的战友,这是一个何等让人敬仰的情操!阿明读后说,牺牲在黎明到来之前,牺牲在胜利带来之前,牺牲在饺子刚刚开锅的时候,牺牲在亲人即将团聚的时候,这种牺牲,更加悲壮。非常感人且动人的一篇征文。感人是因为英雄的故事,动人是因为文学的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化作精彩。
柴英的《北大荒农场的女炊事兵》老树编后说,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人们描写了三十多年前,她和她们以及他们,在军营生活的一个个侧面。特别是看电影那一段:“小杨和我们成了好朋友,退场时我们还互留了联系方式,许多年之后,我去上海出差,居然还找到了他,因为农场的缘分,大家见面很激动。”我完全可以想像出当时彼此内心的激动,这些留存在记忆里一生的东西,想想就美好。缘分二月读后说,在文字里体会到活生生的军营生活,把神秘光环下的军人以最坦诚的姿态放在我们面前,原来,如此亲切!九井居士的《当过兵的黑子》,王希萍编辑说,这是一篇小说。文章叙说了当过兵的黑子及其生活种种。通过鲜活的事例介绍了一位朴实勤劳正直耿直的残疾复员兵黑子。他敢爱敢恨,他喜欢美丽善良的英子,就设法取得英子为妻;他见到双腿残疾的路人就慷慨解囊、肯于施舍;他恨虐待父亲的不孝之子,就敢于替那位父亲以拳脚教育孽子;他看到不为百姓办事的衙门,就敢于出面为民说话;他既仗义重情又嫉恶如仇,对把兄弟的老幺所做的坑蒙害人之事,敢于当面对质并诉讼于法律,使其绳之以法,避免再度害人。
李评的《弹壳风铃》,落霞与天使齐飞在编后说,在血雨腥风的越战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没有职能贵贱,只有分工不同,本文从阎维文的《绿色军衣》开题,由民政“优抚股”准备发放参加越战人员的优抚金,引出哥哥曾在越战中作为后方的“输油管线兵”,哥哥不仅认真负责地保证着战机的原油供给,更是细心地剪下擦拭油罐的旧衣服上的每一颗铜质纽扣,避免了战友们在漆黑的油罐里被纽扣划伤手,而这些寄回家的纽扣却让母亲产生疑虑,终日以泪洗面以致直双目失眠,直到三个月后收到寄回的一串弹壳做的风铃,母亲才知道儿子依然鲜活地战斗在前线,精神振作起来。这串风铃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既有战友用生命换来哥哥生命的沉重,也是是哥哥参加越战的唯一证明,它身上所凝聚着的无私无畏保家卫国的情怀激励着作者奋发向前,也激烈着侄儿从大学走向军营延续革命的火种,当然也激励着哥哥从部队回归平淡生活下岗后依然勇敢而乐观地奔波在再就业的道路上。结尾再以阎维文的《绿色军衣》点题,中间以一串弹壳风铃贯穿,文章语言质朴,字里行间的真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阿明读后说,让人特别感动且记忆清晰深刻的好文章,那串弹壳做的风铃在不断的碰撞着读者的心灵,由此所产生的共鸣和回声久久的徘徊在共和国民的上空、清明节的时候、战友们的心中,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我们这次征文活动还有上将鲁智先生和老八路云中马妈妈,他们都是耄耋老人了,他们的热情源于他们的永远不泯的军人情结。
云中马的《一天一夜生离死别》,清格勒编辑说,这篇文章很朴实,连一个华丽的词藻都不曾有,连一个难辩的字词都不存在,却深深地抓住了我,一口气读下来。这不得不说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复杂的,最纯朴的表述也是最见功力的表述。我被文中的新四军战士和那血与火的年代深深地吸引了,仿佛至身于那腥风血雨之中,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像看大片一样,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这要感谢作者。向伟大的新四军老战士致敬,向整理这篇文章的杨婆婆的儿媳致敬,是你让我再度领略了那段历史。阿明读后说,在这样的“征文”——征服灵魂的文章面前,我的视线再次模糊,多么勇敢和忠诚的新四军官兵啊,这样的夫妻,这样的母女,这样的战友,这样的烈士,还有这样的乡亲,都是我们永远的崇敬和怀念。于是我在心中暗暗计算,如果我们这位英雄的“婆婆”活到现在,起码会有九十高龄了,那么,这篇遗文式的征文作者,是不是本次征文作者中的高龄之最呢?我还在想,如果那位大嫂有幸逃脱鬼子的魔爪,那么,“婆婆”的女儿也应在古稀之年了,也应当子孙满堂了,如果真是这样该有多好啊!不过,我们都应当是革命先烈的孝顺子女,因为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幸福都是开在烈士陵园草坪上“五月的鲜花”。还是那句老话: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还有一句新话:背叛了先烈就意味着自杀!或许这也是本次征文的要义之一。
这次征文明确规定“社团管理层(社长、副社长、主编)的征文均不参加评奖活动”。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其中社长独上月楼投稿2篇均获精品,主编老树投稿2篇均获精品,副社长、首席评论黑人阿明投稿3篇,1精品,2推荐,副社长天山鹰投稿2篇,1精1荐。
其中,月楼社长的《红色军团”八一东北行漫记》柴英编后说,一篇漫而不散的长篇漫记,非常精彩,我被作者的敬业精神感动,好细腻,好华美,好有激情和热情的漫记,让人从中受益匪浅。祝贺作者完成这样一篇大作,可以想象,一定是费了很大的心血啊。阿明抱病读后说,因为持续低烧而三天没有上网,今天是征文收口的日子,勉强上来,原想是看短不看长,但是这篇洋洋万言的“漫记”还是让我情不自禁,一气读完。与其说是一篇征文,不如说是一段史记,红色军团回访红色历史:刘英俊、珍宝岛、第一哨、中苏界碑、虎头要塞、越战老兵......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父辈所熟悉的名字和故事,更是在中国军史上必须铭刻的重要事件。“红军团”不是简单的旅行和游玩,而是踏着历史的足迹回望军旅生涯和青春岁月;记录者不是简单的讲解和导游,而是不时发出深深的慨叹乃至流下殷殷的泪水;“漫记”中不是简单的骄傲和自豪,还有悲痛,还有耻辱,还有忧患,还有疑惑......真景实地、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构成本文的最大特色,堪称征文之最。文友关中女人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这幽默、灵动、大气、利索的文字伴着这往事岁月一路欢歌,真美!
主编老树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在哪里》,邵魁先生读过,心中一颤。他说,人们常常说那个荒唐的年代演绎了许许多多的荒唐的故事。怎么就一个“荒唐”了得啊!那简直就是一个颠倒黑白,良莠不分的时代!造反上天的痞子们掌握着生杀大权,捏造生非的小人们做得锦绣高官。而有思想有正义感的人们,无论你对中国革命有过多大贡献,统统做了砧上肉,阶下囚。这,只用“荒唐”可以解说吗?晴翠儿说,愚昧的年代,荒诞的人生,却也有反省、悲愤的心灵。老树是警醒的,还有很多良知未眠的人是警醒的,所以,时代发生了变化,还将继续发生变化————越来越进步。
副社长阿明的《慰父》,独上月楼说,父亲像一棵大树,无论他身在哪个世界,都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带来一片绿荫,只要我们仰起头,就能看到他的微笑。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啊,永远活着,如一棵永恒的大树。八一建军节,思念我们的父辈,真正的职业军人。我与你一样,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军人的血,所以,我们才能从茫茫网海里走到一起,肩并肩守住我们精神的阵地——雀之巢。父亲们,我们想你,在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里!屈瑛华说,故人已去,今人难忘那些曾经的过往,点点滴滴都是情都是爱,饱含深情的笔也难写那些优良品质,唯有珍惜珍重,告慰那至亲至爱的人。
副社长天山鹰的《老兵、老连长》大慰编辑之后说,不惑之年的老连长要转业了,他习惯性地在每个班的门口溜达了一圈,检查和督导战士上床休息。通讯员的一句:“老连长,铺查完了?”提醒了他,自己这个连长是“过去式”了。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座座坟茔里安卧着一位位先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连长走了,新连长来了。老兵走了,新兵来了。可是,这营盘永固。就像二十年前种下的杨树那样,至今屹立在沙滩戈壁,已经能够抵档住飞沙走石。
他们的率先垂范,是我们这次征文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感谢八一征文之所以硕果累累,是由于决策层精心策划,精密组织,是由于老雀新鸟共同积极参与。
精心策划
月楼社长和老树主编都是老军人。他们对军队对军人都有着不能割舍的特殊情结。6月初的扎龙之旅,他们就征求了巢友们的意见,动意要举办“八一有奖征文”活动。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巢友们的赞同和支持。6月末,我们进驻“江山”,他们又积极地把这一动意向“江山”总部汇报并得到了“江山”总部的大力支持。于是,于7月20日,雀之巢文学社团在“江山文学网”发布了“‘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有奖征文启事”。并且明确地提出来本次征文的鲜明主题——“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发动广大文友来书写那“一段青春一段奉献,一腔热血一腔沸腾,一种理想一世忠诚,一段军旅一颗军魂......”为了扩大影响,为了活动丰收,为了壮大队伍,这次征文活动的征集对象一改以前只限于巢内文友的限制,而扩大为“江山文学网”和“榕树下文学网”的所有文友。为了方便没有军旅生活经历的文友,这次征文活动还规定“不限有军旅生活的作者,没有当过兵的作者也可以写自己熟悉的军人故事,包括自己对军旅生活的向往等”。号召广大文友“踊跃参加新雀之巢文学社团举办的‘八一征文’活动,与更多的网络文友一起分享你笔下的军旅生涯、军人情怀、军人的故事和熠熠闪光的军魂。”
在社长和主编的精心策划下,一场规模宏大的征文活动在新雀之巢内健康地有序地展开了。
精密组织
征文活动一开始,老树主编就多次在编辑群提醒各位编辑:八一征文的稿件优先发表。主编的提醒,使得编辑们的工作更主动更有方向。在主编的组织下,八一征文的编辑工作积极而又有条不紊。月楼社长,组织二月、天使等,认真编辑论坛。论坛先后编辑了“雀之巢杯”八一有奖征文大赛启动、八一征文活动二:奖品《绽放的八一征文稿件被军嫂杂志选用军花》北京首发式、我的军营生活——老照片展、八一征文精彩评论选摘、八一征文精彩评论(二)、八一征文稿件被军嫂杂志选用、纸媒再次选中八一征文稿件、报刊杂志选稿讯息等与大赛有关的专门帖子。做到了及时沟通互相启发的作用。活动中,月楼社长主动热情地邀请自己的朋友们参与,不断地壮大了征文的作者队伍。征文活动进行中,老树主编还及时做出了以“笔下波澜尤为止,征文正未有穷期”为题的“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有奖征文活动中段小结。小结认真总结了前半段征文活动进展的情况,指出了后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活动要求:1.切实抓好投稿的质量。2.继续抓好编辑按工作。3.认真抓好评论和论坛工作。4.大力广邀天下文友。小结成为了征文活动的加油站。同时,月楼、老树还安排专人注意“江山”首页和“特别关注”等。这样的组织使得征文活动积极健康地进行,完满丰硕地收官。
积极参与
广大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朋友们积极参与本次征文活动。巢内的巢外的,几百名参赛作者职业各不相同,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年迈的年轻的,年龄最长者为八十五岁的鲁智将军和耄耋老妈云中马,他们因操作电脑不便,嘱家人将其文稿录入后,戴着放大镜逐句修改。最小者为九零后,年龄跨度六十年。老、中、青,三代或四代人,广大朋友,参加征文,同台放歌,场面壮观阔大,情感真诚感人,令人惊叹,令人感动。
四、启示
这次征文活动,我们壮大了队伍,坚固了阵地。自开赛以来,各界朋友纷纷来巢,有归巢的老鸟,有热心的新鸟;有资深的作家,有纯真的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征文活动进行中,加入雀之巢的有人。新朋友给雀之巢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同时,这次活动也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第一、文学是生活的。生活永远是文学的不竭的源泉。这次征文活动征集的223篇作品,之所以丰富,之所以厚重,都是因为它们来自五彩缤纷的生活。鲁智将军身经百战,所以才有了《拔除柳庄子据点》,月楼、老树都是退伍老兵,所以《红色军团”八一东北行漫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在哪里》才那么生动。柴英、王希萍都是共和国的女兵,所以《北大荒农场的女炊事兵》《曾经的话务兵》才那么真实。唐雄和越战老兵都亲自参加了中越反击战,所以《永远的老山,永远的麻栗坡》和《有血性的中国军人》才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军中云鹤十七岁参加“援老抗美”,所以才能用《“一三九”,我的青春之歌》展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生活给了文学丰富的资源,文学是生活舞台上朵朵奇葩。
第二、文学是情感的。诗言志,歌道情。文学就是人学,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这次征文的作品,每篇都是一首情歌。或慷慨激昂,如渐离击筑;或婉转细腻,似西施浣纱。有歌颂,有缅怀,有丝丝如缕的慈母线,有滔滔如江的战友情。有的读来让人痛快淋漓,如慕容凌云的《军中绿花》,有的读来使人潸然泪下,如红叶孤独的《寄往天堂的信》。有一声声的呼唤,如老树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在哪里》,有一叶叶的寄托,如垦荒者的《别样情怀》。有对美好的向往,如李评的《弹壳风铃》,有对爱情的渴望,如漂泊的心的《芭蕉坪的竹笛声》。文学的情感贵于真实,情真意才浓,情真意浓才感人至深。真情实感不是编造的,是自然流淌的
第三、文学是艺术的。一是语言艺术,一是结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材料,但是,好的语言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华美是一种特色,朴实也是一种特色。七色彩虹是绚丽的,碧海蓝天是宽广的。李评《弹壳风铃》写残酷战争的语言都是那么清新的,老树写战友的语言是那么厚重的,月楼写漫记的语言是那么细腻的,柴英写女兵的语言是那么朴实的,各有千秋!推敲语言不是堆砌词藻,不能为“美”而美。结构是文学的形式。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小家碧玉的严谨,大家风范的潇洒,舞榭歌台的精致缜密,滔滔江河的洋洋洒洒,都不失为优秀作品的优秀的结构形式。刘济生的《军营的雪》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大慰的《拉出来溜溜》说今道古,洒脱流畅。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只要尽兴尽意。
第四、文学要有正能量。我们这次征文的所有作品都包含着正能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作者都激情满怀地歌颂共和国军人的坚定信仰,非凡勇气,以及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气概。这种歌颂激励人,鼓舞人。是时代的正能量主旋律。
当然,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启示。这些启示一定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莫大的动力。
雀之巢走过来11年的灿烂而又艰辛的历程。树下的11年,我们硕果累累。我们收获了文学,收获了友情,我们是天南海北的一家亲人,我们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今年我们又进驻江山。我们相信,山上的我们,鸟巢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会尽情地歌唱生活,歌唱生命。我们的翅膀会越来越宽大,越来越坚强。我们要展开翅膀,拥抱天下,拥抱世界。未来的天空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湛蓝。“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多少英雄,为了民族解放南征北战,为了国家兴旺东奔西忙,为了人民安康流血流汗。今天,我们这些天南海北的朋友,用笔,用心、用情歌颂他们,我们不也是那“遍地英雄”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朋友们,张开我们的翅膀,在宽广湛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吧。
江山新雀之巢社团(执笔:黑人阿明 邵魁先生)
四、接下来,请评委主席马季老师宣读评奖结果并做重要讲话。
马季老师:
我不是军人,但生命中曾经有一次与军人擦肩而过的经历。那年我参加空军征兵体检,身体各方面条件都合格了,结果因为政审被刷掉了(我有一个大伯48年去了台湾)。就这样没有成为解放军,一生的遗憾。
下面谈谈我对这次征文活动和获奖作品的看法。
第一,和我们以前征文(月楼插话,以前有过大大小小征文活动十余次)相比,这次征文质量应该是最高的。当然有个局限性,重点描述军营。许多征文作者虽不是专业作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却都很认真,很用心。当然,首先是真,真才能打动人。印象中有一篇《三姑是军嫂》,故事讲得很好,非常感人。本次获奖的几十篇作品,以我的观察,都达到了传统媒体、报刊发表的水平。
第二,好的平台就是根。雀之巢成立11年了,但因为栖息的平台一直不太稳定,几经折腾、周转,从榕树下到新浪,又从新浪最终新榕树下,最近,转到江山文学网。得到了江山文学网赵董事长的支持,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说是一棵梧桐树,你们可以在这里筑巢引凤。我看江山网发展得比较好,在江山网筑巢,会吸引更多的作者。
第三,应月楼社长之邀,我也谈谈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趋势。网络文学创作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却始终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自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首次公开提到了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由此,主流文学才开始关注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也开始得到主流社会的接纳(
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变量”,能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对网络舆论工作的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与时俱进,方法上不断创新,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编者加)由此,扶持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高研班开始了,政府也开始接纳了,如上海等地陆续成立了网络作协,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和发展期。大量网络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大量青年网络作家成为新时期作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
全民创作、全民阅读,让更多的人到互联网上写作,让更多的人到互联网上阅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文化兴国的重要方面。第四,写作人都很辛苦。尤其像雀之巢这样的文学社团,大量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大量编辑像蜜蜂一样辛苦劳作,没有任何报酬(独上月楼插话:我们自诩为“文学义工”),这是一种很美好的精神追求。有辛劳,有没美好。文友们之间,互相交流提高。第一,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第二,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第三,对国家有利。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害。
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希望雀之巢年年都能有新的征文活动开展,我很希望听到月楼这方面的消息,我一定参加。
五、公布获奖作品:
一等奖1名
《永远的老山,永远的麻栗坡》 作者:唐雄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6307.html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推动合理,地点和回忆结合得天衣无缝,平静地叙述着历史的天地豪情,悲壮却奋进,功底深厚的好文章。有种宽阔的磅礴感。(飞乐)
这是此次征文里,最完整最生动记录越战中的老山战地、战事及战友的一篇文章,让人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感动乃至冲动。那么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啊,我们的确不应该轻易忘记,因此,作者的“重返”意义非常,即便是那“将军林”也一定要记住那“223级台阶”,一将成名,一国成功,都不应该忘记那密密麻麻的白色墓碑上的冰冷的名字。如今老山,已不完全,让人费解,让人遗憾。
二等奖(3名)《血色黎明》 作者:淸微之风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5617.html 网上经常看到偏远荒僻的山村,穿着军装挂满勋章的老兵,生活清贫,但却毫无怨言。看到这篇文章后,自动将主人公和网上的照片做了配对,植入很多对老兵敬仰的情绪,这是一代最无私的人,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从不求回报。整篇文章用一个故事将这个主题诠释得非常感人(飞乐)
通过朝鲜战争中一个阵地的争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精神,同时,也交待了整个国家正在富强,也越来越重视对老兵、民族英雄的关心和重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如身临其境,(古渡)
《北大荒农场的女炊事兵》 作者:柴英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3111.html文字生动活泼,立体感强,涉猎面广,感人处打动人心,集中体现了军人不畏艰苦,勇于献身国防的精神和革命烂漫主义情怀。(古渡)
应该是吃了很多苦的回忆,却只看到那么多美好。深深感受到作者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是不是从军营走出来的人,才会如此坚强乐观开朗。是篇为部队加分,为军人加分的好文章(飞乐)
《勘察美军失事飞机残骸亲历记》 作者:梅子工作室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9501.html 好看的揭秘文,笔法有力,段落分明。(飞乐)
笔者以纪实手法呈现了所辖部队分队勘察美军失事飞机陨落在若果冰川残骸的实况,通过若果冰川失事飞机的残骸和飞行员的遗体,引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二战时期,美国空军不惧险阻,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以“损失飞机468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达1579人”的代价,开辟了一条国际援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空中天道——“驼峰航线”。美空军为此付出的牺牲以及这样的牺牲所为的终极目的——为了全世界和平,当值得任何一个国家铭记和警醒。文章在让读者感受到解密的惊喜时,又让读者感叹:三位牺牲的美空军飞行军官在魂葬若果冰川50载后,终于在中美回暖的时节,回到了故土。战争残酷,日本残暴,不知道当今的美国是否还记得那些为正义而牺牲的军人了?但愿这样惨痛的历史,永远不要成为“今天”。
三等奖(10名)《敬礼!进军西藏的英雄女兵》 作者:金锁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0408.html《当过兵的黑子》 作者:九井居士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9924.html 《战俘》 作者: 陆军中士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4011.html 《弹壳风铃》 作者:李评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3758.html 《有血性的中国军人》 作者:越战老兵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2699.html 《“一三九”,我的青春之歌》 作者:军中云鹤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1781.html 《三姑是军嫂》 作者:霍飞鸿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6153.html 《寄往天堂的信》 作者:红叶孤独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5794.html 《违规》 作者:红叶秋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9160.html 《逝去的飞鹰》 作者:碧古轩主人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3383.html 优秀奖(20名)《拥抱》 作者:大慰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7974.html 《军旅纪实》 作者:小帆布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5640.html《难忘的戈壁军旅生活》 作者:臧玉亭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4316.html《记忆中的小女兵》 作者:老仙鹤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0399.html《清明朝圣》 作者:远山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2698.html《别样情怀》 作者:垦荒者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6485.html《我的班长焦守云》 作者:八月桂花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0405.html《我经历的战争年代》 作者:云中马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4906.html《英雄军嫂》 作者:罗伊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6912.html《尘封在心底的照片》 作者:王明忠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3420.html《这张珍宝岛作战立功喜报哟》 作者:白石亮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6248.html《战争让女人走来》 作者:竹林子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5799.html《戎马天涯》 作者:邵魁先生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9834.html《战场上改制内裤》 作者:人酒诗梦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8812.html《铁笔如椽写光明》 作者:庄稼汉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2385.html《无悔青春驻边疆》 作者:安炫晨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4078.html《那个风雪夜》 作者:dwf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2177.html《亲历战场的女兵》 作者:缘分的季节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5618.html《嫣红的红雪莲》 作者:金锁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1819.html《军官和军官的妻》 作者:晴翠儿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4040.html 特别文学奖:八路老妈妈“云中马”《一天一夜 生离死别》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5240.html题目就很吸引人,内容更是跌宕起伏,读完后令人久久不能平复。虽然文字很朴实,连一个华丽的词藻都不曾有,连一个难辩的字词都不存在,却深深地抓住读者,让人一口气读下来。这不得不说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复杂的,最纯朴的表述也是最见功力的表述。读者很容易就会被文中的新四军战士和那血与火的年代深深地吸引了,仿佛至身于那腥风血雨之中,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像看大片一样,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
参赛年龄最大的将军“鲁智”:
《第二位穿绿呢军装的人》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5986.html读这篇文章时有个感觉,就好像面前有个老人在和你拉家常一样。确实,以前读小学初中时,就经常听一些老军人讲革命历史,说是讲革命历史,其实就和平常讲故事差不多,那些老军人大多是讲到哪里就是哪里,有时说着说着还会跑题,但因此更知道他们讲的都是实事,不可能有什么水分。看到这篇文我就在想,或者这应该也可以算一种文体,就是没有加工的原材料,读的人反而可以自己从中提炼出真实的东西,也许这才是历史本来的面目。读这种文就像是买毛坯房,反而没有买装修过的房子那么多担心和怀疑。文字朴实平白,读起来非常亲切。
《拔除柳庄子据点》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3110.html八一征文的第一天,开篇就是鲁智将军的这篇文章《拔除柳庄子据点》。如此的重量,让我敲击鍵盘的手都有些滞重,唯恐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符号,编有所错。这篇文章,质朴直白,没有更多华丽的词汇来修饰,他老人家以他八十五岁高龄的手,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战争年代壮丽画卷的一个场景。但所有的意义并不全在于此,而在于举国庆祝人民军队建军八十七周年之时,一名八十五岁的老战士,以他当年的亲历亲为来告诉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当年牺牲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特别贡献奖:《“红色军团”八一东北行漫记》 作者;独上月楼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6504.html 信息量超大的文章,游记中有地理和历史,还有最真实的军旅回忆,很多内容堆积在一起,丝毫不乱,画面感十足。且行且叙事,每段都弥足珍贵,有笑有泪。很长的文章读来不累,节奏感很强,行文流畅,风格亲切朴实,充满着“26”岁心理年龄的灵动。读完后,既想按照游记路线去浏览大好河山,又无比羡慕主人公的军旅经历。感叹这样丰盛的人生,部队已经刻入灵魂,生生世世。
《慰父》 作者:黑人阿明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3719.html 看懂了最深沉的父子之情,在那些情感真挚的句列行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却是这次征文中最投入感情的散文。
父亲像一棵大树,无论他身在哪个世界,都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带来一片绿荫,只要我们仰起头,就能看到他的微笑。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啊,永远活着,如一棵永恒的大树。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在哪里》 作者:老树老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5483.html 扭曲的年代才会有的故事,看完后莫名悲愤,又庆幸那个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作者是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又非常擅长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令整篇文章有种强大的正气感,对历史的评论,更提升了整篇文章的高度。
《老兵、老连长……》 作者:天山鹰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7781.html 很深沉的文字,人物刻画细腻,成功将转业的不舍和无怨无悔的军旅人生传递给读者。
不惑之年的老连长要转业了,他习惯性地在每个班的门口溜达了一圈,通讯员的一句问候方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老连长走了,但新连长来了,于是这营盘永固。就像二十年前种下的杨树那样,至今屹立在沙滩戈壁,已经能够抵档住飞沙走石。
六、由江山文学网CEO赵兴华先生和独上月楼社长为到会的获奖者颁奖!(掌声音乐起)
七、接下来,宣读未到会的获奖作者梅子工作室(罗际明)和徐海平的贺信——
贺 信
“雀之巢”文学社团:
热烈祝贺“雀之巢杯”八一建军节有奖征文取得圆满成功!向为征文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作者和获奖者致敬!
《绽放的军花》是第一本综合性反映我军各个历史时期女兵风采的故事集锦,发行近两个月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欢迎。今年8月2日本书刚刚在北京首发,贵社团就决定并宣布将它作为赠送征文入围作者的纪念品。独上月楼(理灵)社长本身也是《绽放的军花》书中一位具有浓厚军人情结的老兵作者,她在首发式上果断决定购买100本书,后又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购买了100本。这体现了贵社团对弘扬民族正气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对此深感荣幸,同时代表全体作者,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征文活动开展期间,正值《绽放的军花》出版和北京、上海两地举办新书发布会,我们都很忙,但是大家知道贵社团组织这次八一征文活动后,都以很高的热情积极参与,罗际明和徐海平两个主编以及书中作者理灵、王希萍、柴英和李林、胡华军、邵道明等都投了稿,多篇征文获得精品推荐。我们还广泛发动博友中的老兵关注和参与此次征文活动。这一方面证明了贵社团的八一征文活动开展得非常及时,凝聚了兵文学爱好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还证明,老兵是一个蕴藏着极大正能量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过去、现在、将来,他们都是网络文化战线一支传承军魂国魂的生力军。
愿“雀之巢”文学社团越办越好,愿文学之树常青常绿!
《绽放的军花》主编:罗际明(二等奖) 徐海平(优秀奖)
另,别忘记,送给大家《军花》的时候,请代表我们两个主编感谢他们的支持,欢迎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第286页图片说明有印刷错误,应该作如下修改:将1996年改为1976年,将“十周年”删去。
八、展示雀之巢新任编辑野鹤闲云和苏庸平的献给八一征文活动和雀之巢的墨宝—— 九、请获奖代表白石亮大校发表获奖感言:我叫白石亮。68年兵,69年守珍宝岛和洪浙宁共同在刘英俊连服役。76年到军政大学,后改为国防大学。38年了。在部队一辈子,现已退休。八一征文我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写刘英俊的事迹(我是刘英俊班第四任班长)刘英俊牺牲后,我们常与刘英俊爸妈联系。2001年到佳木斯给二老扫墓。刘英俊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二老墓地是英俊村村民建的。第二篇,写珍宝岛立功的文章。第三篇,我在珍宝岛前线写的一封信给后方战友。战友将此信转给母校同学,五年之后又辗转交给我。现在这封信成文物了。在这次八一征文中,我的一篇文章获得优秀奖,我感到还是有些惭愧的。
我的主要感想有四:
一、源之先行。实践第一,先行第一,没有实践写不出好文章。
二、得智于心。有心得、有感悟、才能写出情感文章。
三,益之于人。有益于他人,传播正能量。
四,假之于笔,缘于行,得于心、益于人,最后才是落到笔上。
十、宣读雀之巢主编室副主编大慰短信祝贺—— 八一座谈会寄语 作者:大慰
北京城里军旗扬
五指山上遥相望
八一征文大成功
江山雀巢实在棒
本文地址链接:
http://www.vsread.com/bbs/topic-52392-51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