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是在今年5月底至6月初,我与丈夫及亲属一行六人赴苏北老家探亲。因公公婆婆皆为新四军老战士(均已去世),我们为此行取名“新四军后代返乡团”。其中,专门安排一天住淮安——拜谒“刘老庄连”的英烈们。谁知,抵达烈士陵园才发现,那天是纪念馆闭馆日(每逢周一闭馆)。已经确定的行程偏又无法更改。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瞻仰了八十二烈士陵园,为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默哀,鞠躬,寄托我们的景仰和哀思。止步于庄严雄伟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前,仰望着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我在心底默默承诺,八十二英烈,我会再来看你们。
1943年3月17日深夜,驻扎在淮安一带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部通讯员胡友明被团部派来的人从梦中叫醒。走进团部,见几位首长围坐在桌旁,个个愁眉不展。团长胡炳云见他来了,表情严肃地说:“小胡,这里有封信,你负责送到古寨南边刘老庄附近,交给我军十九团四连,鬼子要进行梳篦‘扫荡’,叫他们赶快‘跳出圈子’。”临出发前,首长不放心地再次叮嘱小胡:“信一定要送到,否则就杀了你的头。万一遇到情况,你就把信吃下肚。我们马上就转移了……”小胡“啪”一个立正敬礼,接过信就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这是怎样的一场恶战啊!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没有庄子,没有树林,没有坟堆,找不到更多隐身的地方,只能跳进交通沟作战,偏又遭遇交通沟“断头”。没有友邻部队的增援,仅靠一个连的兵力孤军作战,而敌人(日本鬼子加伪军)却是我们的20倍且武器装备精良。从拂晓到黄昏,“整天的战斗,整天的射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连续五次冲锋后,敌人改变战术,几乎所有的山炮、92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一齐向四连阵地轰击。一时间,弹如雨下,烟尘滚滚,大地震颤,血流成河。
八十二烈士牺牲十几天后,七旅司令部政治部从淮涟地方部队中抽调82名同志补入十九团四连,正式命名“刘老庄连”。自此,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连魂的“刘老庄连”浴火重生。他们秉承烈士的英魂,继承烈士的遗愿,南征百战,前赴后继,屡建奇功。之后每年,该连(现为济南军区某部)都要从刘老庄(后扩展到淮安地区)征兵,让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永不中断。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无论是涉外演习、联合军演还是参加苏丹维和……“刘老庄连”始终不辱使命,保持英雄本色,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再过几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我们将看到“刘老庄连”作为受阅英雄部队的代表,迈着铿锵整齐的步履向我们走来。
当白思才来到李云鹏身边,两个指挥员充满刚毅的目光里,相互传递着视死如归的誓言。李指导员把写给营首长的战斗报告递给白连长,报告真实生动叙述了全连的战斗过程,报告的最后,他们请求批准在火线上接纳新党员。两个人在报告上庄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向党和人民作出最后的汇报。
驱车返回驻地的路上,检察官小张告诉我,90年代,刘老庄乡连续四任乡长或党委书记接连因收受贿赂落马,锒铛入狱。后来,上面派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接替乡党委书记。上任伊始,他郑重宣布:我在任期间,不拿老百姓一分钱,不吃老百姓一根草,因为这里有八十二双眼睛在看着我。从此,刘老庄乡再无人敢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