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四军诞辰八十周年,也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
我们的父母都是新四军老战士,战争年代,他们为了民族生存,人民幸福赴汤蹈火。和平年代,他们艰苦奋斗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一生,与祖国共命运。
想想父母为革命出生入死,不惜流血牺牲,把一生无私奉献给国家。想想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八个子女抚养成人,使我们更加无比地怀念他们!
虽然父母双亲都是新四军老战士,他们都在这只英雄的铁军中一同奋勇作战,但他们却很少讲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经历,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写他们,才深感子女对父母的了解知之甚少,只能从父亲简单的战争年代履历中查找,或在父母老战友的回忆录里翻找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来弥补对一位铁军老战士百年的纪念,也是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怀念。
一、父亲投笔从戎 投身抗日
父亲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一直优秀,他酷爱看书,经常向老先生借些历史书籍来阅读,这一点深得老先生的赏识。父亲还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时就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写春联。
父亲是老先生的得意门生,毕业后,老先生专程到家里同爷爷奶奶劝说父亲报考县督导处(师范类),希望父亲将来能接他的班。经老先生的推荐,父亲顺利地考取了县督导处,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回乡后,父亲被聘为祝家庄祠堂的教书先生。
在当教书先生的那段日子里,父亲结识了陈云阁、汪云龙等一批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在他们的引领下,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爷爷染病去逝,家中的顶梁柱一下子坍塌了,从此,作为长子的父亲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一年,祖国山河破碎,民族沦丧,日寇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好河山,战火烧到了父亲的家乡,不屈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父亲一腔热血,投身抗日,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瞒着家人,义无反顾的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队伍。
自从父亲失踪后,奶奶快急疯了,每天以泪洗面。她到处寻找、打听,跑遍了乡乡寨寨,始终杳无音信。直到1940年我们的大叔叔柴如耕参加了革命,在丹北一带坚持抗日斗争,遇到了时任丹北县委书记的陈云阁同志,才得知父亲当年离家,是参加新四军,并在粟裕率领下的部队打鬼子去了。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才放下一颗心,为儿子高兴,几年的心病也放下了。
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已经在南京总高工作的父亲专门请假,带着全家一起回丹阳老家看望奶奶。这是父亲自离家出走投身革命后的第一次回家,已经时隔十六年之久,当时父母亲已有四个孩子。奶奶一见到父亲,不知怎么表达悲喜交加的心情,心疼的抚摸着儿子伤残的手臂,用拳头捶打着儿子的胸,又骂又哭的埋怨,全家人都泪流满面。这个场景,妈妈记忆犹新。
二、全歼日寇“保田大队”的战斗
抗日战争的八年,是父亲最难忘的岁月,父亲一直在新四军主力部队工作,直接在粟裕、陶勇等高级将领的指挥下作战。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参加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有的战斗在我军抗战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先后参加救援半塔、驰援郭村、黄桥决战、掘港之战、曹甸、斜桥、谢家渡、车桥、黄海、如东等战役战斗。抗战胜利后,父亲还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苏中、淮海、渡江、上海等著名的战役。
我们小时候,看见父亲右肩连着大臂上有个很大的伤疤,没有右大臂骨和肩骨,只靠肌肉和肉皮拉着整个右小臂,看着很害怕。父亲就给我们讲述他身负重伤的那场最难忘的战斗。
(右图为父亲柴如奎)
1942年秋,在粟裕师长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江苏南通二窎谢家渡地区打了一场了不起的胜仗,一举全歼日军保田大队。这一仗载入了我军抗战史册。
当时父亲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二营教导员,部队驻扎在(江苏南通二窎谢家渡地区。)在抗战初期,我新四军的装备极差,一个战士也就只有3-5发子弹,作战补给大部分靠缴获敌军的。日本保田大队是一只装备精良,作战有素的部队,加之此次是保田大队主动出击,想利用夜间偷袭我新四军主力部队。当鬼子偷袭时,被我七团二营五连潜伏哨兵发现并交火,我二营迅速组织部队投入战斗,顽强阻击日军进犯。时任团参谋长的朱传宝接到敌情报告后,迅速赶往二营五连阵地,一方面分析敌情、判明敌人企图,另一方面提出作战方案急报上级。朱参谋长命令我父亲率五连死守阵地,坚决顶住保田大队的进攻,待团主力到达后完成围歼任务。朱参谋长得到严昌荣团长和旅首长的指示后,急令一、三营紧急集结并完成合围部署,全团决心与日军保田大队死拼到底。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五连的指战员们在父亲的指挥下,顽强地阻击着装备精良的日军一次次地进攻,父亲率领五连涉过河水,占领了南岸。鬼子兵嗷嗷地叫着反冲过来。保田打算居高临下干掉五连,此时此刻,保田的兵力全部压在五连身上。机枪响,手榴弹炸,刺刀在火光中闪动。鬼子冲上来,五连反下去,五连阵地上一片火海,一片喊杀声。不幸的消息接连传来:柴教导员负伤,彭连长负伤,指导员英勇牺牲。五连战士背水迎战,一部分人退到水里,站在没腰的河水中英勇抵抗。最后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增援五连的一个连跑步赶到,和五连会合在一起,硬是用刺刀把敌人逼退。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我主力部队成功合围,并一举全歼了日本鬼子的保田大队。
此战由于各级首长判断准、行动快、决心大,使得这场战斗打的非常漂亮,歼灭了上百个日本鬼子,三百多名伪军,取得了全歼保田大队的辉煌战绩。这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战是我新四军从被动局面转为主动作战态势的战例典范,极大地振奋了江南抗日军民的斗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江南新四军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在《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这两本书中均有记载。
在这场战斗中,五连的伤亡很大,父亲也是在这场战斗中身负重伤,右肩膀和右臂被鬼子的歪把子机枪多点击中,部分骨头全部击碎,以致终生残疾。
三、战胜死神 带伤指挥战斗
可以说,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是旅首长和医护人员以及父亲顽强的毅力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用重伤未愈的残体,又完成了组织交给的艰巨任务。
当时父亲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危在旦夕,用担架抬下战场。三旅卢胜政委非常关心,亲临战场看望并安抚父亲及抬下来的每一位伤员。前线的医院条件很差,为保全父亲生命,医院领导决定锯掉右臂膀以下肢体。就在送上手术台时,苏醒过来的父亲,得知要做截肢手术,坚决不同意。争执不下,院领导只能把手术方案上报旅首长,卢胜政委非常理解老部下的心情,当即指示:尽一切可能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保住残肢。并请当时的旅卫生部长兼院长高联明同志(台湾省人,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亲自手术,手术很成功。在卢胜政委的关怀下,在父亲的坚持中,在医院领导的努力下,父亲不仅保住了右臂,还逐步恢复了部分肌能。父亲常说;我这只残臂是卢胜老首长保下来的。
(左图为母亲江慰慈与战友在新四军一师三旅医院"在苏中老乡家打埋伏护理伤员时期"摄于1942年冬季。
手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防止感染是首要任务。母亲当时是战地医院的护士,领导安排她护理父亲。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缺医少药,食物缺乏,父亲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身体十分虚弱,加之苏北的冬季十分寒冷,严重的影响了伤病的康复。当时的战地医院不断转移,经常要隐蔽到群众家里,新四军称作“打埋伏”,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母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不分昼夜,不辞辛苦,精心护理,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终于帮助父亲摆脱了死神的威胁。是母亲的精心护理挽救了父亲的生命,他心存感激,并深深的爱上了这位好战友,好姑娘。母亲也被父亲的勇敢坚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互相倾慕,后来在组织关怀下,一九四三年,在战火中他们结成革命伉俪。
一九四三年初春,日本鬼子的扫荡越来越疯狂,形势异常严峻。在一次鬼子加大力度对我苏中四分区主力部队偷袭包围中,陶勇旅长率领部队全力抗敌突出重围,当时的旅后勤与医院均还在原地“打埋伏”,未脱离鬼子大扫荡的重围之中,陶勇旅长为此心急如焚,马上急派两批侦查员返回敌包围圈,去寻找失联的队伍,并嘱咐侦查员;一定要千方百计的找到他们,找到后要传达我的命令;立即成立一个临时战斗指挥部,由还在养伤的柴如奎同志全权负责,统一指挥,想尽一切办法将伤员、医院及后勤部门带出来。陶勇旅长知晓当过侦查作战参谋的父亲,不仅对当时的地理环境熟悉,而且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相信父亲能不负重托完成任务。当侦查员找到未突围的后勤及医务人员时,他们正因为不知大部队到哪里去了而着急呢,上上下下处于混乱之中,多方领导各执己见毫无章法,无法决断。侦查员立即向几位主要领导传达了陶勇旅长的命令,父亲带伤受命。首先宣布了遵守战场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大家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再就是统一行动全力以赴的执行紧急转移的各项指令。由于对敌情判断准确,地形熟悉、指挥得当,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父亲带着医护人员和伤员百十来号人,还有医院设备,利用夜间绕行,白天埋伏的办法,经过一周的迂回,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成功地回到了大部队的身边。当陶勇旅长和卢胜政委看到这群失而复得的“孩子们”时,激动的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由于父亲出色地完成了这次突围任务,受到了粟裕师长、陶勇旅长的通令嘉奖。
四、一条军毯和一张照片的来历
我父母一直珍藏着两件特别有意义的东西,一条军毯,一张老照片。
我们家有一条很破旧的黄军毯,已褪了色,上面有弹孔,还有依稀可见的暗红色的血迹。父亲非常珍爱,不止一次的给我们讲他它的来历。
那是1942年冬季,当时的战地医院条件非常艰苦,母亲说,盐水就是消毒液,菜刀和木匠用的锯就是手术器具,缺医少药,条件非常简陋,医院还要根据敌情随时转移,甚至手术之中就要转移。苏北的冬季十分寒冷,缺吃少穿,更谈不上营养。身负重伤的父亲和其他伤病员,伤口迟迟不能愈合。旅首长陶勇和卢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战斗一结束,就派人快速地将缴获的战利品,药品、罐头、水果等等送往医院。最难忘的是陶勇旅长亲派专人到旅医院看望重伤的父亲,并将一条刚缴获的日本鬼子军毯,送给病床上的父亲,要他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康复,重返战场。首长的关怀使父亲非常感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一条毛毯是多么稀缺而贵重的物品啊。战争年代的这种生死与共、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使父亲终身难忘。
从此这条军毯就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度过了56个春秋。父亲冬天盖着它,夏天铺着它,看到它,就想起战斗的岁月,想起战友,想起敬爱的老首长。父亲去世后,军毯由母亲珍藏。后来,在征得母亲同意后,2013年,我们将这条军毯捐赠给了北京九公山铁军纪念馆。
(右图摄于1943年新四军一师海防纵队(陶勇摄),左1海二团々长孙二富、左2海纵三团々长陆洲舫、左3海纵司令陶勇、左4海一团主任何振声、|左5海二团主任柴如奎、左6海二团参谋长袁仕进。
我们家的老相册里,有不少母亲精心保存的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新四军一师三旅海防纵队团以上干部合影照片,尤为珍贵。那个时期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难得的照片呢?那是陶勇旅长亲自拍摄冲印并送给父亲的。
一九四三年春,父亲伤愈归队,组织上决定父亲即到新四军一师成立了海防纵队报到,也是我军最早的海上新军,父亲任二团政治主任;1944年春汛时节,江南驻浏河的汪伪军仲炳贤税警团,派出了33条船到我江北吕泗海域“放旗子”抢渔船,破坏骚扰我新四军控制的海域。得到情报后,陶勇司令亲自部署了这次海战,命令海防纵队全线出击;海防二团9条哨船打前卫,一团打中卫,三团打后卫,我方共出动32条战船,如此布局使我军在黄沙洋与敌船拉开了数十海里的战场。二团打前卫,孙团长率领的战船一直冲锋在前,但开战后不久船老大就中弹牺牲,孙团长见状就立即跳到船尾亲自掌舵,做起了船老大。他一边驾驶战船,躲避敌军炮火,一边指挥战斗,左冲右杀。不一会,船头的机枪手又中弹倒下,孙团长又端起机枪扫射。只见孙团长一会儿跑到船头扫射,一会儿跳到船尾掌舵,真是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兼船老大,在这次海战中大显英雄本色。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敌伪军仲炳贤所剩的三条船也被炸沉,敌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
新四军这只海上新军打了大胜仗,海防将士迎着夕阳凯旋归来。当船接近岸边时,父亲和孙团长远远的看到海边站着一个人,用手遮阳眺望着前方,那是陶勇司令那熟悉的身影,大家兴奋地在船上使劲儿向他挥手。原来,陶勇司令一直在海边守望、等待着这只新四军的海上新军凯旋归来,海上的枪炮声一直牵动着陶司令的心跳和神经。当得知我军大获全胜后高兴极了,陶司令马上拿出缴获鬼子的照相机,招呼大家坐好,设置了自动拍照,按下快门后,他迅速跑到后排中间蹲下,只听“咔嚓”一声,这张海防纵队团以上干部唯一一张合影诞生了。真实的记录了胜仗归来的官兵们的激动情景。这张照片一直保留在父母的老相册中,后来不少写新四军军史的单位都来要过,父母怕丢失,让我们翻拍了不少张。
(左图为陶勇旅长与战友们在一起
父亲非常敬佩陶勇司令,他不仅是威震四方战将,在苏中一带的敌人一听到陶勇的名字就心惊胆颤,他还有另一方面让人佩服,就是学什么会什么,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非常聪慧,无师自通,动手能力很强。比如说;从鬼子手里缴获的各种武器他都要认真研究,不仅会驾驶摩托,坏了还会修理;缴获了鬼子的相机,很快就会照相,连照片都自己洗出来。陶司令这些好学不倦、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三旅是人人皆知的。
五、我的母亲——战火中走过来的新四军女兵
我们的母亲江慰慈,也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
她1923年10月出生,浙江奉化人。从小随父母到上海谋生,12岁就在英国人开的工厂做童工。抗战初期,她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抓捕,1941年由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海上交通站的吴明义同志护送到苏中,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战斗在新四军一师三旅。母亲从17岁就一直在作战部队的医疗战线上工作,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协助医生抢救伤员无数,不分昼夜,不怕牺牲。尤其在“反扫荡”最艰苦的三年时期,整个医院面对紧张的战争局势,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分为若干个小分队,把伤员疏散隐蔽,以避免伤员遭遇不测。她常常化妆成农妇,独自一人走村串户地给隐蔽在农民家里伤病员治疗,机智勇敢地躲避了一次次的险情。她和战友们为救治伤病员,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互相鼓励,不怕艰险,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勇敢地完成了一次次的救护任务。在这种紧张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母亲迅速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医疗小分队队长。
(右图:母亲江慰慈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一师三旅医院卫护员,摄于1942年。)
父母亲1943年结婚,1944年大女儿出生,由于当时的战争坏境十分恶劣,母亲又担负着一个医疗小分队的负责任务,不得不将第一个刚出生的大女儿托付给当地老乡照看。等形势好转些,母亲去看望日夜思念的女儿,却得知,孩子早已夭折。母亲悲痛欲绝,但为了夺取反扫荡的最后胜利,只能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母亲又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去,参加了著名的"七战七捷"、“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在此期间,母亲又相继生了两个女儿,她决心再苦再难也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寄养,行军时就背一个,抱一个,但她从不掉队。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母亲入伍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母亲始终战斗在医疗的最前线,舍生忘死抢救伤员,是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那时候,每一场战斗过后,都有很多伤员,且伤势重,工作量极大。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救治和护理着伤病员,不知挽救了多少战友的生命,我们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每当伤病员入睡后,她们还要抓紧时间在冰冷刺骨的溪水中清洗沾满血污的纱布和绷带。那些年轻的女战士,每个人的双手都长满了冻疮,每到休息时就奇痒无比,无法入睡。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新四军女战士们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考验。
(左图摄于1946年冬苏中军区,前排右1母亲江慰慈怀抱女儿江泳。
母亲勇于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对孩子们影响很大。由于母亲在战争年代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超负荷的工作,加之生活艰苦,使身体过早的透支,一直体弱多病。
60年初,国家精简机构,号召体弱多病、多子女的基层党员干部带头退职回家。曾在军委训练总监部门诊部担任药房主任的母亲,响应军委号召,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再后来,在组织的动员下,母亲离开了工作岗位,退职回家,失去了干部身份和政治待遇。她无怨无悔的服从组织安排,从此母亲由一名出生入死、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英勇无畏的军人,一下子变成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对于个人来说,是多大的转折和反差啊。
难以想象,从未做过家务的母亲一下子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顾伤残的父亲,和八个未成年的孩子,日夜操劳。建国初期,国家贫穷,生活艰苦,吃饭穿衣都很困难。全家十几口人穿鞋、穿衣,都要靠母亲这双手。母亲不分昼夜的为我们一针一线地缝制衣裳,赶织毛活,洗衣做饭。为了供得上我们穿鞋,一下子要做十几双,母亲都是夜里纳鞋底,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母亲的手指变形了,磨出了老茧。腰累坏了,可她从无怨言。伟大的母爱都缝在这一针一线里,让我们一生难忘。
母亲高风亮节,不争名,不争利,虽然很早就参加革命,在硝烟弥漫战场上出生入死,资历很老,但她头上没有老革命的光环,没有令人羡慕的政治地位,没有工资收入,甚至没有公费医疗的报销待遇,但她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每月按时缴纳党费;认真参加党小组学习,积极参加街道和社区安排的党员活动。只要是党号召的事情,她都积极参加,她为维护街道安全去值班站岗,她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等。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015年,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伟大而平凡,一无所求又默默奉献一生的母亲。
六、一生交给党安排,无怨无悔铸忠诚
为加强国防工业建设,军队一批师以上干部相继转业到地方国防工业建设的各级岗位工作。父亲于1965年,服从组织决定,依依不舍地脱掉军装,离开曾战斗了28年的军队,投入到一个自己十分陌生、从未接触过的新岗位。小时候,总是感到父亲一年到头很少在家,总是出差在外,根本顾不了我们这个家,也不晓得父亲到地方工作后,一年到头忙个啥,后来大了才知道父亲转业到中央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是负责海军舰艇装备的建设,属于国家的保密工作,改革开放后更名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我们国家的海军舰艇的国防事业起步较晚,六十年代成立第六机械工业部,从选址建厂、造船、订购专项物资、专业人才的培养等等,都是从零开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又加上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又要参加运动,又要写检查材料,还要忙于国防工业建设。总理要求“国防建设不能停,一切为备战”。所以文革中曾有一段时期,父亲白天工作,晚上熬夜通宵写检查,母亲也帮着一起抄写。父亲对党忠心耿耿,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在文革中忍辱负重,坚持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工作,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父亲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革命,为党为人民整整工作了63个春秋,在战争年代,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无论在抗日第一线,还是在解放战争中,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多次负伤,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和表扬,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在六五年转业到地方国防工业的建设中,更是表现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不怕困难,勇敢担当,无私无畏的高尚精神。
记得七年前曾亲耳聆听父亲的老战友恽前程叔叔说过;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当年从丹阳走向抗日前线的两千多热血男儿,到最后全国解放只剩下不到二百人。父亲也常说;我们能活着看见新中国的成立就是极大地幸运,那些战死沙场的千千万万新四军将士和革命先辈,才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和永远值得怀念的。这就是他们那一代新四军老战士的心声,永远不忘革命初衷的真谛。
(右图为父母亲的最后一张留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82年,父亲离休回到了家里,父亲每天在家看书、读报和看新闻联播,关注着国家大事和世界动向。父母亲经常去看望老战友,和他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乐在其中!他们彼此都很珍惜这种战友之间的情谊。母亲还参加了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的演出活动,飒爽英姿不减当年。他们还经常参加新四军的联谊会活动。
父亲赋闲在家练书法,写得一笔好字,其作品曾拿到国家博物馆参展。他最喜欢写的一首诗就是陈毅的那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父亲认为这首诗不仅抒发了革命者的情操和胸怀,也写出了他们这一代不惧风险,革命到底的信念!父母把这首诗写好放在了镜框里,悬挂在床头上,常常看着它。父亲也给我们每个孩子写了这首诗,让我们永远学习和体会这种革命者的思想境界。
如今父母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无愧于新四军老战士的光荣称号,他们对党忠诚、胸怀坦荡,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朴实善良的优良品德,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纪念他们,更是为了不忘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和铁军精神,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和谆谆教诲,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他们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楷模,永远学习的榜样!
怀念
理想信念牵红线,
携手抗战情更添。
跟随铁军驱敌寇,
热血抛洒沃江南。
建国解甲未归田,
铸剑为犁作贡献。
一生正气无媚骨,
高德永留天地间。